原标题:干掉萨达姆以来,美国在伊拉克最尴尬时刻 | 京酿馆
文 | 陶短房
“报复”真的来了。
当地时间8日凌晨,美军在伊拉克空军基地被伊朗火箭弹袭击,据伊朗情报机构一知情人士声称,这起袭击至少造成80名美军被杀,200人受伤。
美国的麻烦还不止于此。
在此之前,“纸面上”算是盟友关系的美国和伊拉克,也耐人寻味地为此“掐”了起来。
1月5日,在伊拉克总理萨利赫呼吁下,伊拉克议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一项决议,责令“一切外国军队”立即从伊拉克撤军。这当然也包括美军。
特朗普对此要求的反应是“暴跳如雷”。
他扬言:“如果伊拉克强迫美军撤离,美国将对伊拉克实施强有力的制裁,强到连对伊朗的制裁都相形见绌的地步”。
面对逐客令,各国反应不一
在1月5日发出强力制裁的声明之后,7日特朗普在会晤希腊总理米索塔基斯进一步澄清“我们没打算撤军”,“总有一天我们会走,但不是现在”。
他表示,如果此刻美国撤军,“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将无从遏制”。
同日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也表示,美军“在伊拉克的使命没有改变”,言下之意就是死活不走。
然而,加拿大、德国等参与在伊军事行动的盟友却纷纷表示,自己的军队当初是伊拉克政府邀请来的,既然现在人家要送客,那就好来好散吧,它们已宣布将驻伊拉克军队尽快撤到科威特和约旦境内。
法国、意大利等表示“会继续留下”,但也承认伊拉克政府、议会有权这样要求,并对美国的“冒失”做出了含蓄的批评。
美伊关系,沉疴已久
针对伊拉克议会的“撤军”决议,美国当然不会“领命”乖乖撤军。
2003年3月20日,美国以“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为由,对萨达姆控制下的伊拉克发动战争,美国及其盟友的军队攻入伊拉克。
此后美国主导了伊拉克的战后重建,并以“帮助重建”为由长期在伊拉克保持驻军。
2008年,美国和伊拉克签署新的驻军地位协定,并于 2011年年底宣布“完成撤军”。
2014年斋月前后,“伊斯兰国”(ISIS)极端恐怖主义武装横扫伊拉克广大地区,美国和其他一些盟国以此为由,将战斗部队重新派遣回伊拉克。
自2018年下半年起,伊拉克反恐形势大见好转,而当地民众和驻伊美军间的关系却日趋紧张。3月1日,伊拉克议会通过决议,呼吁政府就“外国军队全部撤出伊拉克”制订时间表。
之后美军和伊拉克什叶派社区间关系不断恶化,苏莱曼尼事件发生前,爆发了什叶派社区示威者冲击美国大使馆的风波。
而这次风波呢,肇因又是美军在伊拉克的空袭导致众多伊拉克什叶派平民死伤。许多分析家指出,“使馆风波”是特朗普起意暗杀苏莱曼尼的重要促成原因。
追根溯源,在伊拉克人尤其占伊拉克人口多数的什叶派看来,正是美国驻军的存在,才导致一系列累及伊拉克的祸殃。要想彻底解决问题,最根本方法莫过于釜底抽薪,让美军乃至所有驻伊拉克外国军队撤离。
尽管此次伊拉克议会通过的是不具备约束力的决议,需要政府“背书”才能具备效力,但决议原本就是总理所提议的,且伊拉克总理和大多数主要阁员都是什叶派。
因此决议通过没多久,萨利赫等政府要员便表示“美军和其他外国军队应立即撤出”。
进退两难:美国陷入谜局
此前两任美国总统都否决了刺杀苏莱曼尼的军情部门建议,理由是“不能让局势复杂化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