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叮铃铃……..”上午大概十点半左右,我正在门诊室里忙得不可开交,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。看了一眼来电显示,908312,抢救室电话!
我赶紧停下正在接诊的病人,抓起电话,“钱医生,抢救室有一个2个月大的婴儿,半小时前喝下了50多度的白酒…….”电话里传来了护士焦急的声音。
什么!2个月,50多度的白酒?这些似乎扯不在一起的因素,怎么如同麻绳一样缠在了一块儿?
“我马上过来!”心中一紧,搁下电话,对满诊室的病人说了句“抱歉,我要去抢救病人”,抓起听诊器,冲出诊室,往抢救室跑去。种种疑虑,种种担忧涌上心头,脚底不由地加快。
抢救室里,孩子脸色通红,不哭不闹地睡着。心电监护,测血氧饱和度,测血压,听心脏,数呼吸,刺激反应,洗胃,开通静脉通道……我开始下达一系列抢救措施。
当第一筒胃内容物抽出时,我闻到了浓浓的酒精气味!第二筒、第三筒……,气味渐渐淡了。当最后一筒抽出时,大家轮流拿起治疗盘里的胃内容物,各自狠狠地闻着,生怕还有未洗净的酒精残留物。一番紧张有序的抢救后,宝宝生命体征稳定,乖乖地躺在妈妈的怀里。
直到此时,大家才终于松了一口气。待细细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,不由地一阵唏嘘和后怕——原来,宝宝饿了,哭着要奶喝,家人心疼着急之下,竟然误将装在矿泉水瓶里的酒宴用后的高浓度白酒,当成了冷开水,兑入热水中,冲泡了奶粉,喂给了宝宝。待惊觉气味不对时,1000毫升的白酒兑入了500毫升的开水里,宝宝已经喝进了大概10毫升的“加料”奶粉。于是,宝宝被紧急送来就医。
白酒色白透明,放在没有标签的容器中,特别是装入矿泉水瓶子里,人在一急一渴时,往往会只看其色不闻其气不辨其味,想当然地随手拿来当作冷白开水来饮用,极易造成不良后果。